欢迎访问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莎学系列讲座(一)

发布日期:2022-11-28  来源:   点击量:274

2022年11月21日,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终身教授索尼娅•马赛为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莎士比亚研究与剧场和表演学相遇”的讲座。本次讲座为外国语学院文博论坛莎学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也是外国语学院开展的系列科研活动和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举措之一。讲座由董晓烨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师生共60余人参会。

在讲座第一部分,马赛教授以其对非英语国家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兴趣为切入点,分享了其对莎士比亚戏剧在历史和当代演出中的研究经验。首先,马赛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她与莎士比亚相遇的过程:令她与莎士比亚戏剧结缘的是一部上映于1968年的意大利电影《云是什么?》(Che cosa sono le nuvole?)。作为电影中的戏中戏,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用木偶戏的形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我们诠释了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Othello)。导演在电影的开头使用西班牙著名画家迪亚哥•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的名画《宫女》(Las Meninas)作为木偶戏的海报,似乎是呼吁观众对表现力量的关注,正如《奥赛罗》这部剧具有塑造人们对种族多样性看法的力量。

随后,马赛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维拉斯奎兹的《宫女》,并引用福柯在《事物的秩序:人类科学的考古学》(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Human Sciences)一书中对这幅画的分析,指出这幅奇特画作强行将旁观者变成了表现对象。福柯认为,画外的看不见的点与观众的视角是一致的,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站在画外的旁观者成为了由画家和镜子的凝视排列而成的“人物”。帕索里尼改编《奥赛罗》是为了和福柯分享对主流意识形态塑造我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的一种担忧。如果我们被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或维拉斯奎兹画布上的主要部分迷住,我们就是被木偶师的线拉着的木偶。马赛教授认为《奥赛罗》是一部关于解释学(Hermeneutics)的戏剧,这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知道我们自认为知道的事物的科学。这是一部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悲剧,因为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事物。通过重新解读《奥赛罗》,马赛教授强调我们要珍惜自己所具有的不同文化身份的价值。

第二部分,马赛教授从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来源以及接受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莎剧全球化的必然性。如《第十二夜》故事情节就取裁于意大利戏剧《被欺骗的人》,同时,也向我们阐明《哈姆雷特》的第一对开本和第二对开本的出版和演出情况,以及莎剧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商船被传入印度,并对当地戏剧创作产生影响的过程。通过分享几个的例子,马赛教授向我们阐释了莎士比亚全球化的进程。马赛教授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莎士比亚已经从一位英国民族剧作家演变成为全球性的剧作家,学者们对莎戏剧的研究也变成了一种全球化的现象。马赛教授认为她所具有的意大利文化背景为莎士比亚全球化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路径,进而鼓励我们从中国文化背景下,充分利用优势,开展关于莎士比亚全球化的研究。

第三部分马赛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其从事全球化莎剧研究的经历,阐明戏剧作品不仅仅是一位剧作家的个人产物,更是世界观和信仰的产物,它们共同塑造了作者的想象。马赛教授首先受到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文化场域”(cultural field)的影响,认为莎剧创作、改编和表演都处于一个无形的“文化场域”之中,各个作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然而,布迪厄的理论虽然对理解20世纪后半叶全球化莎士比亚的崛起有帮助,但当人们审视21世纪早期全球莎士比亚的繁荣时,它就不再适用了。2012年,在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演出的三部作品使马赛教授改变了研究路径。这三部作品分别是香港邓树荣戏剧工作室演出的《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希腊国家剧院演出的《伯里克利斯》(Pericles)和肯尼亚苦丸剧团演出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这些作品来自三个不同的大陆,但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最显著的是,它们都使用了极少的道具,并运用了身体律动来演绎情节的呈现风格,以非自然主义的方式激活了环球剧院舞台上的表演空间。哈佛大学学者大卫•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数字媒体传播对生产和管理知识的研究中,将文化全球化理解为知识网络。马赛教授认为对知识网络如何影响文化生产的这种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尊重这样一个事实: 这三部作品明显受到当地传统的影响,用不同的语言表演,但它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并利用了莎士比亚的思想、影响和表演方式。这些思想、影响和方式已经脱离了地域,因此不能立即区分为中心或边缘。自此,马赛教授感到有必要对“全球化莎士比亚”进行更广泛的、非等级化的重新界定。将“全球化莎士比亚”定义为网络化,可以使传统上被视为中心和边缘的地方复杂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相互联系,因为网络化自动或必然被赋予相同的资源、流动性或网络内的可见性。

马赛教授指出“全球化莎士比亚”研究最近的一项进展旨在识别和纠正“莎士比亚网络”中的这种不平等和不平衡,方法是通过观察历史上边缘地区的莎剧改编作品,帮助人们重新思考整个莎学领域的美学内涵。马赛教授指出在《莎士比亚在全球南方:跨洋故事的当代改编》(Shakespeare in the Global South: Stories of Oceans Crossed in Contemporary Adaptation)一书中,桑德拉•杨(Sandra Young)呼吁学者们关注和回应“莎士比亚戏剧在非传统舞台背景下唤起的惊人团结”。最后,马赛教授强调最近对当代全球化莎士比亚研究的重新界定表明,我们不仅需要承认我们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相关性,而且需要承认我们接触它的角度的深刻背景。语境就是一切,在当代全球表演文化中,语境甚至比其他学科领域更重要。莎士比亚在全球传播历史上的其他重要发展是由20世纪新媒体(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以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新数字技术的出现引发的。随着旅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和便利的增加,这些新媒体和技术对莎翁演出的制作和接受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马赛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阐释促进了莎学界的沟通和交流,也为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戏剧文化和传统中进行莎士比亚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讨论环节中,学者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此次文博论坛莎学系列讲座在外国语学院领导和国际合作交流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序开展,不仅有助于拓展我院师生的研究视野,提高科研能力,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我院师生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莎学系列讲座的持续开展不但可以推动我院科研成果的产出,也将为我国莎学研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图:王佳鑫、文:孙宇)

编辑:黄笑笑